强基计划首年遇冷,四大原因和未来三大变化

双一流名校冲刺班,状元学习方法营    强基计划首年遇冷,四大原因和未来三大变化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行的第一年,很多大学没有招满,导致2021年高考的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强基计划必将放低门槛、放宽条件。这么想正确吗?强基计划遇冷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的招生可能会产生哪些变化?家长和孩子又该如何应对呢?

遇冷原因一:专业受限

强基计划的初衷是要选拔那些对于基础学科真正感兴趣,并想在未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进入顶尖大学进行学习。36所参加强基计划的高校,它们招生的专业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信息、力学、核工程、医学、考古等专业。

这些专业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不属于考生和家长心目当中的热门专业。而是属于冷门专业。因为强基计划招生进校之后不允许转专业,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专业限制。从这个角度看,招生遇冷并不奇怪。

遇冷原因二:学校受限

2020年全国强基计划的招生名额总计6100人左右,仅清华北大两所巨无霸就占了1800人,接近总人数的30%,其他30多所大学的招生名额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高校在自己的强基计划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基计划中只能报考一所学校。

这也造成很多优秀学生失去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旦报考了更高层次学校的强基计划,就无法被更低层次的院校所录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在报考强基计划之前的心气儿都是很足的,都想要被录取到凭借裸考成绩考不上的更高层次的院校。这也是很多层次偏低的大学招不满的原因。

遇冷原因三:要求严格

相对于以往的的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对于高考成绩的要求更高,对于竞赛成绩的要求也更高。自主招生时代,拥有某一学科竞赛省一等奖,甚至是省二等奖的成绩就有可能入围自主招生初选。强基计划时代,能够入选的很多都是获得国家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学生。

有些大学还对考生的高考单科成绩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济大学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也就是135分;北京师范大学要求理科生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110分以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考生的要求相对严格且多样,同样是强基计划遇冷的原因。

遇冷原因四:就业待遇

除了学校和专业的诸多限制,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很多家长和考生从内心当中不接受强基计划的原因,是就业的待遇。也就是说垂直就业所获得的待遇,不能满足考生和家长的期待。

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多数都是基础学科,而基础学科对应的未来就业岗位主要以研究和教学为主。近两年,电子、计算机、大数据等方向的专业大热,比基础学科的招生分数更高,未来有可能获得的薪酬待遇也同样更高。

如果从事科学研究的薪酬待遇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应用领域所获的薪酬更接近,也许会有更多的考生和家长愿意接受基础学科。当然,待遇方面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还是先聚焦一下,关注未来的强基计划招生可能会产生哪些变化吧。

可能变化一:调整学科

既然学科冷热程度不均,那是否有可能把相对热门的专业编为一组进行招生,把冷门专业编为另一组分别招生,或者将最冷门的几个专业挪出强基计划的可能性呢?

可能变化二:降低要求

既然有不少院校招不满,是否存在放宽报考院校数量的限制,也就是有一部分院校将限报数量更改为两所或者三所的可能性,让高水平考生增加被录取的可能?

可能变化三:调整招生

如果不能对招生的条件放宽,是否存在缩减招生数量的可能性?整体减少招生数量的同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比例。

应对策略

近些天来,有很多地方的家长群流传着强基计划未来招生将有重大变革,会放低门槛、放宽要求的传言。有很多家长打算让孩子分出一部分精力来拼一下竞赛,争取能够填补所谓的“强基计划招生缺口”。

我想说的是,强基计划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国家需要更多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如果放弃了这一点,强基计划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满足三大条件,我依然建议考生和家长们专注于高考,不要轻易分出精力来拼竞赛。

这三个条件,第一是孩子学有余力:即便分出精力来拼竞赛,高考成绩也不至于降低太多;第二是对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有着足够的兴趣,因为如果允许强基计划的学生转专业,那就背离了强基计划的初衷;第三是在竞赛方面有天赋,大概率可以获得省一甚至国家级奖项的可能性。

浏览量:0
收藏